袁承志 袁蛇王
金庸武俠小說人物 | |
---|---|
袁蛇王 | |
姓名 | 袁承志 |
綽號 | 金蛇王 |
門派 |
華山派 七省武林盟主 |
師父 |
穆人清 夏雪宜(隔世師父) |
徒弟 | 何惕守 |
家庭 |
袁崇煥(父) 夏青青(妻) |
武功 | |
內功 | 混元功 |
輕功 |
神行百變 攀雲乘龍 嶽王神箭 |
絕技 |
五行拳 破玉拳 劈石拳 混元掌 鐵指訣 伏虎掌 嶽家神槍 金蛇劍法 金蛇拳法 華山劍法 長拳十段錦 金蛇遊身掌 金蛇擒鶴拳 滿天花雨 |
兵器 |
金蛇劍 金蛇錐 |
袁承志,金庸小說《碧血劍》中的主角之一,是一個虛構的人物。爲金庸小說中武功絕頂的高手之一。
生平
袁承志是明朝大將袁崇煥的兒子,取名“承志”,寓意“續承父親的遺志”。
袁崇煥枉死後被父親的舊部救出,這時他還只是一個七歲的小孩子。
後來朱安國等袁崇煥舊部成員教他讀書寫字,並打好武功根基,好讓他爲父親袁崇煥報仇。
多年後他從李自成部下的崔秋山中學到“伏虎掌”。
及后机缘巧合下更拜了的華山派掌门“神剑仙猿”穆人清为师,并在华山上从铁剑门的“千变万劫”木桑道人和“金蛇郎君”夏雪宜的金蛇秘笈中学得一身惊人的武功。
多年後,袁承志已成了一個武功高強的青年人,下山後,他行俠仗義,結識紅顔知己夏青青,並在七省豪傑的支持下成爲武林盟主,協助闖王起義並幫助闖軍攻破明王朝首都北京。
後來李自成入京,眼見闖軍腐化,義兄李岩慘死,因而與青青、山宗、江湖朋友們收複一座位于渤泥國(今文萊)附近、荷蘭所殖民的大島嶼,從此隱居海外。
家系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溫方達 |
?
|
溫方義 |
?
|
溫方山 |
?
|
溫方施 |
?
|
溫方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袁崇煥 |
?
|
?
|
夏雪宜 |
?
|
溫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袁承志 |
?
|
?
|
?
|
?
|
夏青青 |
?
|
?
|
||||||||||||||||||||||||||||||||||
?
|
?
|
?
|
?
|
出演演員
- 電影
- 曹达华 《碧血剑》 香港 1958年
- 郭追 《碧血剑》 香港 1981年
- 元彪 《新碧血剑》 香港 1993年
- 電視劇
- 陈强 《碧血剑》 香港佳艺电视 香港 1977年
- 黄日华 《碧血剑》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香港 1985年
- 林家栋 《碧血剑》 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香港 2000年
- 窦智孔 《碧血剑》 中国电视广播有限公司 中国大陆 2007年
1人物生平
袁承志是蓟辽督师袁崇煥的儿子,取名「承志」,寓意「续承父亲的遗志」。
袁崇煥枉死後被父親的舊部救出,這時他還只是一個七歲的小孩子。
後來朱安國等袁崇煥舊部成員教他讀書寫字,並打好武功根基,好讓他爲父親袁崇煥報仇。
多年後他從李自成部下的崔秋山學到「伏虎掌」。
及后机缘巧合下更拜了華山派的掌门「神剑仙猿」穆人清为师,并在华山上从「铁剑门」的「千变万劫」木桑道长和「金蛇郎君」夏雪宜的金蛇秘笈中学得一身惊人的武功。
多年後,袁承志已成了一個武功高強的青年人,下山後,他行俠仗義,結識紅顔知己夏青青,並在七省豪傑的支持下成爲武林盟主,協助闖王起義並幫助闖軍攻破明王朝首都北京。
後來李自成入京,眼見闖軍腐化,義兄李岩慘死,因而與青青、何惕守和其他朋友們收複一座位于渤泥國(今文萊)附近、荷蘭所殖民的大島嶼,從此隱居海外。
2人物形象
在舊版之中,似乎還愛賣弄文才,一面寫《兵車行》,一面接招,將他本身既有浩然正氣又不呆板的性格發揮的淋漓盡致。新版把他的文學味道減等,《兵車行》變成了他自幼背熟的父親給皇帝上的奏章,他又謙虛了幾句,說字寫得不好之類,但形象並未受到影響。袁承志最大的好處是對溫青青(即夏青青,夏雪宜之女)十分溫柔諒解,小心呵護。她怎樣刁蠻,他都不介意,只是憐惜呵護。
袁承志这人物不大出色、名气不大响亮,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碧血剑》的故事比较弱,难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其次是他的光芒,轻易被两个没出过场的真正主角盖过,在旧版里,真正的主角是金蛇郎君,在新版里,主角是袁崇煥。金蛇郎君是虚构的武侠奇才,袁崇煥是历史有名的大人物,相形之下,袁承志不过是个平庸的闲角。但以事迹来说,袁承志空有武林盟主、金社蛇营主帅的身份,在当时所做的看来轰轰烈烈的大事,似乎在当今民族融合团结的大背景下被弱化。使人觉得却像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似乎比陈家洛还差一点。他一开始就是支持闯王李自成(最早是高迎祥),打击后金军(即满清军),等到发现闯王丑恶的一面,从而发觉自己力挽狂澜而不得,无力兼济天下,他就意兴阑珊,于是退而齐家,独善其身,带着青青及群雄移居海外去了。
舊版時《碧血劍》的人物多花樣,橋段頗弱,袁承志的故事像“少年曆險記”多過英雄揭竿起義,袁承志本人也就分量有限,到了新版,金庸大幅改寫,大大加深了曆史意味,袁承志更加無足輕重。
長大了的袁承志越發沈穩,他以國家大義爲己任,出生入死;他以其父爲標榜,當仁不讓。
但具備俠義之士的正義凜然之外,還不乏機智,敏銳。
既做到了英雄千古,治國安邦,又兼顧了生活真情,修身齊家。
3人物解析
童年的袁承志義勇聰明,十分可愛,但是長大了的袁承志卻相當乏味,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樣,動不動教訓人,但有時又過于自負,近乎浮滑,例如挾著雞腿表演“兩儀劍法”就是。這個人物被金庸更好地诠釋出了人的成長變化,心理上的變化。
《碧血劍》故事開始便是袁承志的苦兒曆險記。袁承志找不到崔秋山和啞巴的蹤影後,便茫然無主地放聲大哭。他還是個孩子,就太早品嘗到了人生中生離死別的痛苦,太早就彷徨無依。這是他命運和人生的悲劇,這造成他日後並沒有做出大的成績來的原因。
袁承志少年失持,長大後反而消失了許多鋒芒。郭靖還有母親和江南七怪的看護,楊過自己幹脆自生自滅,在社會上討生活,反練出一種狠勁,這與袁承志不相同。
苦難有時候反而會使孩子過早地表現出成人堅強的一面,但那並不是他真的提前成熟,那更多的是一種速成的缺乏根基的假象,更能表現出孩子的驚怯和困惑。
倪匡先生說袁承志童年義勇精明,十分可愛,長大了反而變得乏味。如果仔細分析,即是以上的道理。
袁承志拼著命發蠻發狠與胡老三纏鬥一段,爲的是要救安小慧,安大娘心裏稱贊他“小小年紀,居然如此俠義心腸”。這正是少年英雄袁承志的傳神寫照,不過在他少年的俠義中,我們不要忘了其背後的辛酸血淚。
少年的袁承志确是资质不错,聪明伶俐,他一见到穆人清便知道恭恭敬 敬地磕头叫師父,让这个安大娘所言的“脾气很古怪,你不听话,他固然不喜欢,太听话了,他又嫌你太笨,没骨气”的捉摸不透的老头,对他一见即喜,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收了袁承志为徒。
袁承志到处讨人欢喜,安大娘喜欢他不说,崔秋山夸他聪明,连那个哑巴也极喜欢他。看哑巴知道穆人清同意收袁承志为徒,喜得把他抛在空中再接住,接连四五次,其内心的真挚情感流露无遗。 在华山学艺,袁承志所到之处尽是一片掌声和欢笑声。这个聪明活泼的孩童,给大家都带来了欢乐,而他自己也终于有了归宿,也找到了人生的幸福。袁承志学得聪明,又用功勤奋,武功进境极快。接下来他又遇上木桑道长,又是一个造化良机,他得到了许多的收益。
袁承志如何討人歡喜,僅從木桑道長一見面便送了他極爲貴重的護體寶衣一件事便可知,而木桑道長也沒有看錯人,此後袁承志陪木桑道長學棋下棋,讓木桑道長過足了棋瘾。
金蛇郎君行事處處透著三分邪氣,死後還想著算計人,若發現他藏身洞穴之人稍有貪心,未能依照他留簡的指示先葬其骸骨再開啓寶盒,即難逃大難。袁承志的性格和郭靖一路,都是至誠君子,厚道老實,所以能遵金蛇郎君留簡的指示所囑而行動,避過了危險。
少年聰明伶俐的袁承志在成熟,但這種成熟中卻有了一種青澀的不太協調的意味。武功只是外在的,他幸運地在學到穆人清、木桑道人的高妙武功之後,又通貫了金蛇秘笈的奇異武學,他甚至在三種不同的武功之中,更有領悟和超越。但他內在的轉變卻沒有相應的提高。
這種由蠶蛹到化蝶的過程,最是艱難和不易,看袁承志與李岩紅娘子相識之後,傾慕李岩的書生謀士的儒雅風度,自己也買了一套書生衣巾,學作書生打扮,此處最能剖明袁承志變化的心路曆程。如果說袁承志是陳家洛到郭靖之間的過渡,此時的他更與陳家洛相近。
人物感情
袁承志和溫青青認識之初彼此之間是一種輕喜劇的誤會。當溫青青的女兒身份未揭露之前,兩人之間的關系讓人看著尴尬,袁承志對溫青青處處容讓,寫得有些生硬和牽強,甚至有一點同性戀的暧昧氣氛。長大後的袁承志,似乎確是遲鈍迂腐得多了,缺乏了少年時的靈氣。
溫青青終于恢複了俏麗女兒的本色,袁承志是大跌眼鏡,書中說他“以前許多疑慮之處,豁然頓解”,其實也未必,女兒家忽嗔忽喜一悲一笑的心事,他還需有些日子慢慢去琢磨呢。
袁承志大破溫家五老五行陣,表現了袁承志的藝高人膽大。袁承志僅用了安小慧頭發上戴的一枚普普通通的玉簪,便不費多少力氣,破解溫家五老的五行陣外加一個鋪佐的八卦陣。此一戰有驚有險,極具戲劇效果和幻想發揮的是,五行陣八卦陣雖厲害無比,袁承志卻優哉遊哉,躺在陣中悶睡大覺。表面上是袁承志托大,全不把衆人放在眼裏,實際上卻是袁承志看出了陣勢的關鍵和弱點所在。以不變應萬變,金大俠寫出高明的武學境界。
與小時候的聰明機靈相反,正所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袁承志對于溫青青反複多次、明白得不能再明白的示愛,還是不可思議地木讷和無動于衷,不無呆氣地愕然不解。郭靖雖也是老實愚魯,但對黃蓉的反應卻是心有靈犀,一點即通,執著而熱烈。袁承志相比之下確是遜色不少,他的老實模樣多了幾分道學氣,總覺不夠本色。正如溫青青心中對袁承志的不滿:“他確是個至誠君子,只是也未免太古板了些。”
所以溫青青帶著袁承志在秦淮河的槳聲燈影裏虛凰假鳳地吟風弄月一番,袁承志最是尴尬,在這一場遊戲一場夢中,溫青青反倒成了袁承志情欲的啓蒙教師,扮演誘惑者的身份,袁承志終于在朦胧中體味到了男女之情中的纏綿,悄然心動。
溫青青怒殺馬公子,是其“妖女”的任性和不受世俗禮法所拘之處,她的行事只聽從內心的良心原則,這在袁承志是難以接受的,此一段,讓人想起《倚天屠龍記》中殷素素和張翠山的故事。這兩對性情相仿的戀人,都是女方更爲尖銳和個性鮮明奇異,都對生命和社會有一種更深刻的奇異把握,而溫文儒雅的男方,都顯出迂腐的一面,被動地提升境界。
個性特點
袁承志本領高人一籌,行棋先人一著,打抱不平,排擾解難,扮演著救苦救難,打抱不平的角色,出道不久,已能獨當一面,有所爲而來。但袁承志的光彩,卻總是被從未正面出場的金蛇郎君的獨特神秘魅力所遮過,給我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依然不是袁承志的高妙武功,而是金蛇郎君的傳奇的人生。
因爲金蛇郎君的出色,袁承志的性格總是內抑和收斂,不能有充分的發揮,他似乎沒有找到自己准確的安身立命的切入點,表現的行爲舉止缺乏震撼人心的深度。看已是少年老成的袁承志,竭力在模仿前輩高人的潇灑風範,他甚至學起大師兄黃真的滑稽行止來,表面化地想揮灑自如,一手舉酒杯,一手拿筷子夾雞腿,模樣實在有些不倫不類,怪模怪樣。從內在的氣質上看,他實在與金蛇郎君或是黃真有本質的差別,他不能像郭靖那樣樸素。
袁承志雖然拜穆人清爲師,師出名門正派,但他武功中正派的一路卻遠不如從金蛇郎君那裏偷學的邪派的一路好看、實用和有效。
江湖生涯
袁承志和归辛树夫妇的较量,用师门的武功往往捉襟见肘,实在看不出華山派的名门正派武功的风光之处。而袁承志一旦用起金蛇郎君奇妙诡异的武功来,情况就立即能够改观,将劣势变为优势。如此看来,金蛇郎君确实是一个让人叹服不已的绝异天才。金大侠暗地里对金蛇郎君的推崇实在是青眼有加。
袁承志和溫青青,按照金蛇郎君留下的藏寶秘圖找到了寶藏,由此引出一段群盜攔路截寶的鬧劇。袁承志與群盜鬥智鬥勇,意氣風發,風光十足,其實並沒有襯托出袁承志的真本事來,因爲袁承志與群盜力量的對比實在是太懸殊了,甚至可以說是勝之不武,不足爲奇。袁承志的造反,以及與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聯盟,其最內在的基礎,更多的在于家恨,而不是在于國仇。這就決定了袁承志在政治上缺乏遠大志向,對政治問題不夠敏感。
袁承志是個英雄,但更多的是個個人主義的英雄,在那個風雲聚會的大變遷大動亂的時代,他的作爲不可能太大,他的局限性非常明顯。
袁承志被衆人推舉爲盟主,是被動的,這一點上他更像《倚天屠龍記》裏的張無忌,沒有野心,不是一個政治人物,他身不由己地被曆史的潮流挾裹著向前隨波逐流,他建功立業,沒有明確的目標,只是即興的,時事造就的。與《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相比,袁承志缺乏更爲深入的道德和正義的力量。
在這一點上,袁承志也有自知之明,他感歎自己是除了武功之處,什麽都不如自己的父親。袁承志缺乏的實際上也就是他父親那種文化底蘊和巨大的人格力量。
袁承志雖然被推舉爲群豪的領袖,但他們的才情和見識,並不足以在複雜的江湖關系和權力鬥爭中左右逢源。但好人有好報,好人有好的運氣,種種機緣湊巧,使袁承志並沒有費太大的力氣,就輕易地接二連三地收服了人心,他的局面也越來越大。
僅僅是仗著自己的武功高明,出手化解了鐵羅漢和聖手神偷胡桂南兩人的拼鬥,袁承志便得到了有神奇藥效的“朱睛冰蟾”,而且正是有此“朱睛冰蟾”,後面袁承志又進一步有機會大作好人,救死扶傷。
袁承志的身世决定了他的情感取向,决定了在乱世危邦中,他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站到了同一阵线上。明朝崇祯皇帝这一方,是与袁承志有杀父之恨,而满清皇太极那一方,则是袁承志之父袁崇煥的死敌。而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一方面要推翻昏庸腐朽的明朝,另一方面又要抗虎视中原的满州鞑虏,袁承志很自然地要成为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同道,很自然地对其抱以极高的期望值。
此书最后,袁承志打败武功高强的玉真子,为木桑道长的铁剑门清理门户,虽然胜利并不容易,但也没有多少值得夸耀和让人兴奋的,江湖中善恶难明,正邪难辨,看得只是让人灰心丧气,就算是穆人清所主持的名门正派的華山派,也良莠不齐,不明道理,不分轻重缓急,不识大局。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凭袁承志一己之独善,也难有作为。
傷心之地,難以久留,袁承志最後帶著溫青青及門下衆人離開大陸,到海外去做化外之民,尋找自己理想的樂園。“萬裏霜煙回綠鬓,十年兵甲誤蒼生”,一個誤字,爲全書的主題劃出了一個休止音。
4人物評價
《碧血劍》小說最後一回,已成爲民間抗清領袖的袁承志看到反清複明的大勢已去,覺得自己空有一身驚世駭俗的武功,卻無安邦救國的權謀韬略,自己又不願落草爲寇,不禁有些心灰意懶。這時,他回想起張朝唐說過浡泥國民風淳樸、人民安居樂業的情景,便産生了避難海外的想法。隨後,他召集一幫同道中人從山東乘船前往東南亞,到達“浡泥國左近大海中的一座島嶼”。他們趕走了盤踞在那裏的紅毛海盜,終于在海外開辟了一個新天地。其實,袁承志避難海外的例子並非金庸獨創。明末清初小說家陳忱曾寫過一部《水浒後傳》,描述了以阮小七、李俊爲首的一批原梁山好漢,因不堪奸臣惡霸的欺壓,紛紛再次造反,但迫于形勢不得不出逃海外。後來,他們在暹羅(即泰國)成就了一番大業,李俊最終成爲暹羅國主。這些情節雖屬虛構,卻同《碧血劍》一樣反映了當時不少中國人避難東南亞的現實。這些中國移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爲當地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碧血劍》是《書劍恩仇錄》到《射雕英雄傳》中的過渡,袁承志這個人物也是陳家洛到郭靖中間的一個過渡。袁承志制伏兩頭猩猩,爲之取名“大威”、“小乖”,已有了《射雕英雄傳》中一對白雕妙用的影子。
5人物武功
伏虎掌法
華山派掌法。这路掌法共一百单八式,每式各有变化,奇正相生相克,共三百三十四变。
八大要诀有勾、撇、捺,劈、 撕、打、崩、吐。掌法变化多端,运用时愈出愈奇。
破玉拳
華山派拳法,这路拳法招招力大势劲,一拳打来犹如铁锤击岩、巨斧开山一般。
鐵指訣
華山派指法。
混元掌
華山派掌法,乃是自外而内修练混元功之用的掌式,借由练掌修习内劲,待混元功大成,两相配合威力更增。
混元功
華山派內功的最高心法,自来各家各派修练內功,都讲究呼吸吐纳,打坐练气,華山派的內功却别具蹊径,自外而内,于掌法中修习内劲。
這門功夫雖然費時甚久,見效極慢,但修習時既無走火入魔之虞,練成後又是威力奇大。
蓋內外齊修,臨敵時一招一式之中,皆自然而有內勁相附,能于不著意間制勝克敵。
待得「混元功」大成,那更是無往不利、無堅不摧了。
攀雲乘龍
铁剑门輕功。不弯腿作势,忽然全身拔起,能窜到了大树之巅,一个倒翻筋斗,又回到原处。
雖說只是一招,可見腰腿之勁,步法眼神身子,都有無數奧妙。
嶽王神箭
铁剑门輕功。当真如箭离弦,急射而出,身法之快,任何各派武功均所不及。
神行百變
铁剑门輕功。
变化奥妙,须以更深內功作为根底,基本道理却也与以前所学的輕功无别。
这套輕功转折滑溜,直似游鱼一般,与人动手之际,若是但求趋避自保,敌人兵刃拳脚万难及身。
輕靈已極,但似嫌不夠沈厚,始終躲閃而不含反擊伏著,對方不免無所顧忌。
金蛇擒鶴拳
袁承志由金蛇秘笈上學得之拳法,招式頗爲怪異。
金蛇遊身掌
夏雪宜寫入金蛇秘笈的一套掌法,身形便如水蛇般遊走不定,系從水蛇在水中遊動的身法中所悟出,掌法中招數陰毒。
金蛇劍法
袁承志由金蛇秘笈上学得之剑法,照式练去,初时还不觉甚么,到后来转折起伏,刺打劈削之间,甚是不顾,有些招式更是绝无用处,但只要持「金蛇劍」微一舞动,登时明白了「金蛇劍法」的怪异之处,原来剑尖两叉既可攒刺,亦可勾锁敌人兵刃,倒拖斜戳,皆可伤敌,比之寻常长剑增添了不少用法,先前「金蛇劍法」 中颇多招式甚不可解,用在这柄特异的金蛇劍上,尽成厉害招术。
6影視形象
1958年香港粤语電影《碧血剑》曹达华饰演(石修饰演童年袁承志)
1977年香港佳视電視劇《碧血剑》陈强饰演
1980年香港邵氏電影《情侠追风剑》汪禹饰演(改编自原著,角色名改为夏侯晓桐)
1981年香港邵氏電影《碧血剑》郭追饰演
1985年香港无线電視劇《碧血剑》黄日华饰演(冯志丰饰演童年袁承志)
1993年香港永盛電影《新碧血剑》元彪饰演
2000年香港无线電視劇《碧血剑》林家栋饰演
2007年内地電視劇《碧血剑》窦智孔饰演
書中描述
【1】應松道:“崔兄很爽快,那麽我們直說了。袁督師被害之後,留下一位公子,那時還只有七歲。我們跟昏君派來逮捕督師家屬的錦衣衛打了三場,死了七個兄弟,才保全袁督師這點骨血。”崔秋山嗯了一聲。應松道:“這位幼主名叫袁承志,由我們四人教他識字練武。他聰明得很,一教就會,這幾年來,我們的本領差不多都已傳授給他了。雖然他年紀小,功夫還不到家,但再跟著我們,練下去進境一定不大。”
【2】應松把袁承志叫了過來,和崔秋山見面。崔秋山見他靈動活潑,面貌黝黑,全無半分富貴公子嬌生慣養的情狀,很是喜歡。問他所學的武藝,袁承志答了,問道:“崔叔叔,你剛才抓住那兩個奸細,使得甚麽功夫?”崔秋山道:“那叫做伏虎掌法。”袁承志道:“這樣快,我看都看不清楚。”崔秋山笑道:“你想不想學?”袁承志一聽這話,忙道:“崔叔叔,請你教我。”
【3】崔秋山向應松笑道:“我跟劉將軍說,在這裏耽幾天,就把這路掌法傳給他吧!”袁承志和應朱倪三人俱各大喜,連聲稱謝。
【4】張朝唐和楊鵬舉徑赴廣州,途中更無他故。楊鵬舉遭此挫折,心灰意懶,知道江湖上山外有山,人上有人,自己憑這點微末功夫,居然能挨到今日,算得是僥幸之極,此番若非袁承志這小小孩童一言相救,已變成沒眼睛的廢人,想想暗自心驚。當即向镖局辭了工,便欲回家務農。張朝唐感他救命之恩,見他心情郁郁,便邀他同去浡泥國遊覽散心。楊鵬舉眼見左右無事,自己又無家累,當即答允。
【5】刘芳亮和孙仲寿等说妥结盟之事,众人在袁崇煥神像前立下重誓,决不相负。刘芳亮正要和袁党着意结纳,听说崔秋山要教袁承志武艺,甚是欢喜,当下和田见秀先下山去。
【6】孫仲壽、朱安國、倪浩、應松等留在山上,詳商袁承志日後的出處。
【7】袁承志自崔秋山答應教他伏虎掌後,歡喜得一夜沒睡好覺。翌日大家忙著結盟,沒功夫理會這事。下午衆人紛紛下山,臨行時每人都和幼主作別,又忙碌了半天。
【8】到得晚上,孫仲壽和應松命人點了紅燭,設了交椅,請崔秋山坐在上面,要袁承志行拜師之禮。崔秋山道:“袁家小兄弟我一見就很喜歡,他愛我這套伏虎掌,我就破費幾天功夫,傳授一個大概。但他能不能在這幾天之內學會,學了之後能不能用,可得瞧他的悟性和以後的練習了。這只是朋友之間的切磋,師徒的名份是無論如何談不上的。”應松道:“只要教得一招兩式,就是終身爲師。崔大哥何必太謙?”崔秋山一定不肯,大家也只得罷了。
【9】袁承志一聽,已明其意,當即跪下,說道,“弟子袁承志,學會了伏虎掌法之後,決不敢欺壓良善,傷害無辜,否則,否則……”他不知立誓的規矩,道:“否則就給崔叔叔打死。”
【10】崔秋山一笑,道:“很好。”忽然身子一晃,人已不見。袁承志急轉身時,崔秋山已繞到他的身後,在他肩頭一拍,笑道:“你抓住我。”
【11】袁承志经过朱安国和倪浩、罗大千三位師父的指点,武功也已稍有根基,立即矮身,左手虚晃,右手圈转,竟不回身,听风辨形,便向崔秋山腿上抓去。
【12】崔秋山喜道:“這招不錯!”話聲方畢,手掌輕輕在他肩頭一拍,人影又已不見。袁承志凝神靜氣,一對小掌伸了開來,居然也護住了身上各處要害,眼見崔秋山身法奇快,再也抓他不住,當下不再跟他兜圈子捉迷藏,一步一步退向牆壁,突然轉身,靠著牆壁,笑道:“崔叔叔,我見到你啦!”
【13】這路掌法共一百單八式,每式各有三項變化,奇正相生相克,共三百二十四變。袁承志默默記憶,學了幾遍,已把招式記得大致無誤。崔秋山連比帶說,再把每一招每一變的用法細加傳授。袁承志武功本有根抵,悟性又強,崔秋山一說,便能領會。一個教得起勁,一個學得用心,直至深夜。
【14】第二天一早,崔秋山在山邊散步,見袁承志正在練拳,施展伏虎掌一百單八招的變化,于那勾、撇、捺、劈、撕、打、崩、吐八大要訣,居然也能明其大旨,知其精要。崔秋山很是喜歡,當他練到入神之時突然一躍而前,擡腿向他背心踢去。
【15】袁承志忽聽背後風聲響動,側身避過,回手便拉敵人的右腿,一眼瞥見是崔秋山,急忙縮手,驚叫:“崔叔叔!”崔秋山笑道:“別停手,打下去。”
【16】袁承志知他是和自己拆招,當下踏上一步,小拳攢擊崔秋山腰胯,正是伏虎掌第八十九招“深入虎穴”。崔秋山贊道:“不錯,就是這樣。”口中指點,手下不停,和他對拆起來、見袁承志出招有誤,便立即糾正。兩人拳來足往,把伏虎掌一百單八式、三百二十四變翻來覆去的拆解。袁承志見這套掌法變化多端,崔秋山運用時愈出愈奇,歡喜無已,用心記憶。拆解良久,崔秋山見他頭上出汗,知道累了,便停住手,要他坐下休息,一面比劃講解。
【17】兩人自清晨直至深夜,除了吃飯之外,不停的拆練掌法。如此練了七日,到了第八天晚上,崔秋山道:“我所會的已全部傳了給你,日後是否有成,全憑你自己練習了。臨敵之際,局面千變萬化,七分靠功夫,三分靠機靈,一味蠻打,決難取勝。”袁承志點頭受教。
【18】袁承志和崔秋山相處雖只有八九天,但他把伏虎掌傾囊相授,教之勤,顯見愛之深,聽說明天就要分手,不覺眼眶紅了,便要掉下淚來。崔秋山見他對自己甚是依戀,也不由得感動,輕輕撫摸他頭,說道:“象你這樣聰明資質,武林中實在少見,可惜我們沒機緣長久相聚。”袁承志道:“崔叔叔,我跟你到李將軍那裏。”崔秋山笑道:“你這樣小,那怎麽成?我們跟著李將軍,時時刻刻都在拚命,飽一頓饑一頓的,今天不知明天的事。”
【19】正說話間,忽聽得屋外有野獸一聲怪叫,袁承志奇道:“那是甚麽?不是老虎,也不是狼。”崔秋山道:“是豹子。”靈機一動,道:“咱們去把豹子捉來,我有用處。”袁承志大爲興奮,忙問:“甚麽用處?”崔秋山笑而不答,匆匆走了出去。袁承志忙跟出去,見他不帶兵刃,又問:“崔叔叔,你用甚麽兵器打豹子?”
【20】崔秋山不從正門出去,走到內進孫仲壽房外,叫道:“朱大哥、倪大哥都在麽?”朱安國等在房內聚談,聽得叫聲,開門出來。崔秋山笑道:“請各位幫一下手,把外面那頭豹子逼進屋來,我有用處。”倪浩是殺虎能手,連說,“好,好。”拿了獵虎叉,搶先出門。崔秋山叫道:“倪大哥,別傷那畜生。”倪浩遙遙答應,不一會,呼喝聲已起。崔秋山和朱安國、羅大千三人也縱出門去。袁承志拿了短鐵槍想跟出去。孫仲壽道:“承志,別出去,咱們在這裏看。”袁承志無奈,只得和孫仲壽、應松三人憑在窗口觀望。
.........